★全球一半帕金森患者在中国
★帕金森的治疗关键要早,在治疗的起始阶段就要选对药
★除了缓解震颤症状外,还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症等给予充分的关注
今天第14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提起帕金森的治疗,以前神经科的医生们只能摇头叹息,因为方法实在太少了,只有寄望于“左旋多巴胺药物”这一种武器。
不过,帕金森病的治疗发展到了今天,不仅出现了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药物,晚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还可以寄希望于脑起搏器。而在未来,干细胞移植更会成为帕金森治疗的新方向。
针对帕金森治疗的新情况和新进展,本报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城中多位在帕金森治疗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专家们强调,帕金森的治疗关键要早,在治疗的起始阶段就要选对药。而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缓解震颤症状外,还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症、药物副作用等给予充分的关注。
数据
全球一半帕金森患者在中国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主办的“携手健康•共筑希望”帕金森患者关爱主题活动广州站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王丽娟教授指出,中国目前有200万帕金森患者,占全球帕金森患者总数的一半。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1.7%的人患有帕金森病,据此估计,仅广东省就约有11万帕金森患者。而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比重不断升高,每年新增约10万病例,未来几年帕金森病防治形势将更为严峻。
症状
并非只有震颤和僵硬
震颤和僵硬是帕金森病广为人知的症状。但便秘、失眠、胃肠道症状、抑郁等现象其实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表现,这对很多市民来说则是陌生的。王丽娟指出,上述这些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近年来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帕金森病除了会给患者带来运动系统方面的症状,如平衡姿势不稳、手脚僵直、睡眠障碍等之外,还可能带来精神和心理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陈玲副主任医师介绍,调查统计发现,近五成的帕金森病人伴有明显的焦虑和忧郁症状。
广医一院神经内科的邵明教授指出,在帕金森病治疗中,不仅要关注震颤、强直等运动症状的缓解,而且也要减少运动并发症以及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发生,才能真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中山一院神经内科专家刘焯霖教授表示,帕金森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目前也已被纳入疾病治疗范畴内。“可以采取心理疏导和抗焦虑药物双管齐下,一方面让病人意识到这是一种长期慢性病,可以跟随人体几十年,不会影响寿命;另一方面则尽量通过药物来帮助其解除焦虑感。”
诊断
非运动症状单独出现不等于帕金森
随着近年来对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越来越重视,是否能利用其判断早期帕金森病也成为患者关心的热门话题。对此,专家表示,非运动症状如果单独出现,则不能作为确诊帕金森病的依据。
“毕竟便秘、失眠、抑郁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这些症状都太过普遍,很多科的疾病都可能表现为这些症状,因此,它们并不存在指向帕金森的特异性。”陈玲表示,必须有运动症状如肌强直、震颤、运动减少及姿势步态障碍等,同时可伴有非运动症状,而且服药有效,才考虑诊断其患有帕金森病。
“患者不用太担心非运动症状曾出现而没有被重视,从而错过早期诊断发现,因为大多数时候而言,还是运动症状先出现的,70%患者都是以震颤为首发症状。”专家解释。即使如此,刘焯霖指出,震颤和无力也不能暗示一定为帕金森,因为中风瘫痪也可能肌体无力;而甲亢、低钙以及老年性退化本身,都可能导致震颤出现。所以,还需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进行明确区分诊断。
治疗
最好在发病1~3年内开始治疗
据邵明介绍,帕金森是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当帕金森病发展到晚期,临床表现极其复杂,治疗较为棘手,因此选择正确的早期治疗策略尤为重要,临床医师应该在治疗初期就要考虑到长远的治疗效果。
虽然帕金森病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有调查发现,发病后1~3年内便开始治疗的病人,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发病后4~6年才开始治疗的病人。邵明指出,随着我国帕金森病诊疗水平的提高,病人的寿命已从过去的9~10年延长到现在的15~20年,其中,在发病早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关键。
传统药物
震颤受控,并发症不少
在传统帕金森病治疗用药中,左旋多巴类药物虽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但用药3~5年后,这类药物的局限性就会出现: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并发症。而用药10年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这些并发症,而抑郁等也相继出现。
邵明指出,针对左旋多巴类药物的不足,医学界更倾向于使用以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为代表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案不仅能有效控制震颤等运动症状,还能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单药起始治疗4年后,其运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比左旋多巴单药起始治疗减少约30%。”
一开始,就应选对药
因此,邵明强调,帕金森患者在发病早期就首选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作为起始治疗,这样在推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的同时,可以延迟运动并发症的发生,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邵明最后还指出,以前帕金森病长期的治疗费用不仅会带给患者心理上的负担,也往往让医生面临开处方前需要考虑病人家庭经济条件的尴尬,使很多好的药物无法使用,而如今随着2009年底国家将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将为更多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
手术治疗,并非人人适合
除了药物,近年来脑起搏器的应用为帕金森病的治疗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的刘金龙教授介绍,目前所谈及的手术治疗主要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它是通过植入体内的脑深部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控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神经电活动,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
国际研究资料早已证实,脑深部电刺激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还能减少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两千余名患者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不过,刘金龙指出,DBS疗法的效果好不好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并非每一个帕金森患者都适合接受这种手术。“入选手术治疗的病人必须符合一系列的条件,例如原发的帕金森病、曾经接受左旋多巴胺药物治疗,并且有不错的效果等等。”其次,医院必须配备一支专业的、分工细致的团队,而非只有神经外科医生单刀赴会。第三,手术前必须应用点生物技术对手术靶点进行准确定位,并且用核磁共振确认靶点的位置。“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才能使DBS手术达到最好效果,并且大幅降低手术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
刘金龙同时还强调,DBS手术并不能根治帕金森病,只能改善帕金森病人的症状。病人在手术后仍需接受神经内科医生的系统治疗。
展望
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带来新希望
“干细胞是一种较原始的细胞,可以发展成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张世忠介绍,在早期的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研究中,人们从流产婴儿的脑中分离出干细胞,在实验室中使其大量生长繁殖,然后将培养好的干细胞注入患有严重帕金森病的猴子的大脑里。在治疗前,猴子的手只能挣扎着或在别人的帮助下移动,有时甚至根本不能动弹,但在治疗两个月后,猴子不仅可以走动,还可以自己进食。
“这种结果令人振奋!”张世忠指出,目前在功能替代的治疗中 ,神经干细胞移植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发现,干细胞的植入给神经元的复活和血管生长注入了“强心剂”,同时减少了炎症和神经元的退化,从而起到帮助大脑自我疗伤的作用。
“国外科学家们发现,过去一直认为植入的干细胞通过取代受损的细胞而起作用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现在看来,它们做的还不止这些,干细胞实际上是接通了大脑先天的修复机制。”张世忠解释说。近年来,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应用干细胞治疗领域已有了新的突破。
“但由于人体的特殊性,目前很多实验还处于实验阶段,相信不远的将来,干细胞及基因治疗必将为帕金森病人带来重生的希望。”张世忠说。
小贴士
警惕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
帕金森病的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应特别警惕:
1.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会出现单侧手指搓丸样运动,其后会发展为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有节律颤抖,早期在变换位置或运动时,症状可减轻或停止。震颤会随情绪变化而加剧。
2.肌强直:早期多从单侧肢体开始,患者感觉关节僵硬及肌肉发紧。影响到面肌时,会出现表情呆板的“面具脸”;影响到躯干、四肢及髋膝关节呈特殊的屈曲姿势。
3.运动迟缓:早期患者上肢的精细动作变慢,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比以前缓慢许多,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
4.姿势和步态异常:患者站立时呈现特殊屈曲的姿势,头前倾,躯干腹屈,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部内收,髋和膝关节略弯曲。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以致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可。
原文检索: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4/11/content_92686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