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脉管炎”患者治疗的新方法

    蔡先生48岁,2年来每天双下肢发凉疼痛,行走困难,感觉生活很痛苦。在多家大医院经相关检查诊断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医生给予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疗效均不佳;后曾采用“下肢动脉取栓”手术治疗,也未见效。到后期病情加重,双足皮肤出现暗紫和溃疡,疼痛难忍,不能下地行走,每晚使用麻醉止痛药才能入睡1-2小时。医生做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下肢动脉严重闭塞,无法做血管搭桥手术,建议截肢,蔡先生拒绝。后转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顺利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手术。手术后2周疼痛逐渐缓解而出院,3个月后症状消失。

  “脉管炎”是民间的俗称,属缺血性外周血管病的范畴,包括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都很高,而且并发症多。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这些危险因素继续朝着不利于疾病控制的方向发展,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统计表明: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缺血性外周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7%-20% ;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尤其合并糖尿病时超过20%。截肢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目前,对于“脉管炎”的治疗仍依赖各类扩张血管药物,疗效常不理想;有时不得不施行血管再通或旁路搭桥手术,但由于再通后的动脉及移植的旁路血管易再次阻塞而不适于病变广泛的病例,这类手术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无论采用自体血管行下肢小腿或足部动脉搭桥,还是应用桡动脉行足背动脉搭桥,远期疗效不稳定。而且至少有30%~40%的“脉管炎”患者或因下肢微循环差,小血管完全闭塞,搭桥缺少“桥墩”而无法行上述手术,或因心肺功能差,基础疾病多,手术可能造成心衰、肾衰、呼吸衰竭、心梗等并发症。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方法,导致高比例的病人付出截肢的代价,所以开辟“脉管炎”治疗的新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对“脉管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的深入研究,发现促进原已存在的代偿性血管重建是富有前景的治疗新策略。血管重建包括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及动脉生成,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我院研究发现正常血液(脐血和外周血)CD34+以及CD133+造血干细胞能向血管分化,移植到动物体内可以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因此也可看作是血管干细胞。日本学者2002年报告了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于2002年12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动员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脉管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内容请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发表的论文Thromb Haemost,2004年91(3)期,第606-609页和2007年第98(6)期,第1335-1342页;Diabetes Care,2005年28(9)期,第2155-2160页),并发现使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较之于骨髓细胞移植有优势,如外周血干细胞含有大量的血管干细胞细胞和许多促血管新生的因子;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较为方便,不需要全身麻醉,而且细胞数量很大,能够满足临床移植要求。

转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