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什么药或接触什么化学药品会发生溶血?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品可引起体内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性贫血。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细胞本身有缺陷,遇到某些药物或化学物品可引起溶血;另一类红细胞正常,服用某些药品或接触某些化学物品后可发生溶血。

  第一类,主要是红细胞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的一种遗传性缺乏。服用药物(如伯氨喹啉、奎宁、查尼丁、磺胺、硝基呋喃妥英、呋喃唑酮、非那西丁、安替匹林、氨基比林、对氨水杨酸,新胂凡纳明等)或接触苯肼、氯化苯肼、萘等氧化剂后1~3天,发生溶血,血红蛋白迅速地下降。约一周后贫血最严重。严重者可出现血红蛋白尿,轻者仅有轻度贫血,无明显自觉症状。

  另外红细胞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谷胱甘肽合成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等缺乏也可因用上述药物或化学物品而诱发溶血。

  如果血红蛋白肽链(α或β链)因氨基酸替代或缺失,红细胞内已发生变性沉淀而形成包涵体,这种异常血红蛋白就成为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这类病人如服用磺胺、驳岸喹啉、水杨酸盐、呋喃类和砜类药等亦能发生溶血性贫血,甚至因此而死亡。

  第二类,正常红细胞发生在下列二种情况:一种是某种药物通过免疫反应引起溶血性贫血,常见药物有着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药、利福平、异烟肼、对氨水杨酸、保泰松、非那斯丁、奎宁、奎尼丁、甲基多巴、左旋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和利眠宁等。大剂量、长时间应用青霉素可引起较严重的免疫性贫血。

  另一种是剂量过大的各种氧化剂药物或某些化学物品,可使任何人都能发生溶血。例如,急、慢性铅中毒、氢化砷中毒、接触或摄入了苯或苯肼等可引起强烈的急性溶血。

  此外,毒蛇咬伤后的溶血毒素(溶血卵脑脂)也能发生溶血。误服含有溶血毒素的毒蕈也能发生溶血,一般于误服6~12小时发生溶血。